- 联系人:许经理
- 手机:18662538975
- 电话:0512-62764773
- 邮箱:xuyinghua@tst-robot.com
- 地址:江苏省苏州市高新技术开发区金燕路66号
机器人产业链企业,为何扎堆冲刺港股?
作者:小编 时间:2025/7/10 14:55:21
自2024年以来,机器人产业链企业奔赴港股上市正逐渐成为热潮,继越疆机器人、美的集团、博雷顿等企业成功上市后,2025年,据高工机器人不完全统计,已有17家机器人企业向港交所递表,冲刺港股IPO。
是什么原因,让一众老牌机器人产业链企业,选择在近两年内扎堆冲刺港股,机器人企业批量上市的“拐点”真的来临了吗?
在这波愈演愈烈的赴港上市的热潮中,有三个赛道格外引人关注:协作机器人、移动机器人、机器视觉。
上述三个行业都有一些共同点:曾经风光无量,不少企业踩中风口,大额融资“拿到手软”,但如今都面临行业日渐内卷、资本关注度下降、企业经营压力增加的挑战。
◎ 融资遇冷,资方寻求上市退出
为何蜂拥至港股?高工机器人与多方业内人士沟通了解到,不少机器人产业链企业先前在一级市场已经完成了多轮融资,抵达D轮、E轮的融资深水区,在机器人概念出圈、倍受各界瞩目的当下,许多企业和投资者急需在二级市场寻求出路。
2019年以来,随着工厂无人化作业需求的爆发,机器人行业迎来一轮融资热潮,不少协作机器人、移动机器人企业、机器视觉企业在2020年-2022年之间相继拿到了大额融资,成为资本的宠儿。
如越疆机器人、法奥机器人、珞石机器人、艾利特、节卡机器人等协作机器人企业;极智嘉、斯坦德、优艾智合等移动机器人企业均在3年间斩获了多次数亿元的大额融资。
而机器视觉领域同样火爆,2021年,机器视觉行业发生43起融资,总金额达46亿元,平均单笔融资规模达1.08亿元,达到近5年的融资高峰。
但任何行业登上“聚光灯”舞台,都有其时代的必然,同样也会具有周期性。
随着疫情过后制造业景气度的传导、国内资本市场投融资热度下滑,不少企业在2023年之后融资进度停滞不前,经营压力增加,如凯乐士、云迹科技等企业在近2年内都未曾迎来新的融资进展,又如丹耀光学、长步道、威达智等视觉检测企业陆续终止IPO进程。
尤其是2024年,以移动机器人领域为例,2024年国内移动机器人领域融资事件共计16起,融资事件数量相比2022年下降52%,已披露融资金额超15.2亿元,相比2022年最高的51.55亿元融资规模腰斩。从融资数据来看,过去两年,资本对移动机器人的关注度明显出现下滑。
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,受制于研发投入增加、销售与售后成本提升、应收货款回流缓慢等原因,不少机器人企业仍然处于亏损状态,影响了企业的稳健发展,加上一级市场募资乏力,在此久旱之下,急需沐浴甘霖,来恢复经营元气、提振士气。
几乎每一家计划赴港上市的机器人产业链企业都提到,本次IPO募资将用于公司营运资金,部分企业还提及债务偿还。
此外,也有不少企业都在招股书中披露了相关上市的对赌协议,若不能在规定期间内完成上市的冲刺,原有投资人将对优先股进行赎回,加上部分早期投资者渴望退出兑现投资回报,机器人产业链企业被“赶鸭子上架”也不无可能。
一位业内人士指出,前几年资本的“热钱”还是拿的太快,有些企业现在已经到了不得不上的时候。
◎港股“开闸”,抢占政策红利机遇期
在融资遇冷、现金流紧张的境遇下,一则来自港股市场的利好政策信号,为不少机器人产业链企业送来“定心丸”。
去年8月,港交所更新了上市规则第18C章,允许市值规模较小、尚未盈利的特专科技企业赴港上市,如晶泰科技等均以该路径成功赴港上市,同时也放宽“A+H”上市的门槛。
反观上交所、深交所等A股市场,对于新提交IPO审核、“A拆A”分拆上市等监管明显趋严,加上部分企业近3年的营收、利润规模波动较大,较难达到A股的门槛,不少机器人产业链企业在A股已经陪跑多年,仍然未能迎来“上岸时刻”。
因此在新募资金难、经营压力较大的现阶段,港股市场的“开闸放水”、准入门槛下调等利好信号,便成了机器人产业链企业IPO的首选。如云迹科技、仙工智能、斯坦德、翼菲科技等企业均以18C特专科技企业身份递表。
基于上述分析,未来将会有更多协作机器人、移动机器人、机器视觉等机器人产业链企业陆续策划赴港上市。